设计本 设计资讯
在线营销

设计趋势人物 | 何晓:好的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2021-12-23 11:34

设计趋势人物 | 何晓:好的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建筑是一种生活方式”。离开山洞以后的人类,所有的居住空间都是设计出来的。这是1988年何晓先生大学毕业后走入社会上的第一课。此后从业的30余年间,他始终怀抱着当时的这一份初心,致力于实现心目中的“理想之城”。

 

随着地产环境的逐步恶化、后疫情时代下人们的需求升级,作为香港置地设计中心助理总经理,同时也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地产开发者,何晓先生希望为未来城市建设,设计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

 

2021年12月9日,由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主办,大道恒美品牌管理协办的“理想之城——2021设计趋势大会”将落地广州设计周。活动举办前夕,我们有幸对话大会演讲嘉宾香港置地设计中心助理总经理何晓,听他阐述关于“韧性城市”建设、商业赋能住宅产品等方面的理解与展望。

 

3.jpg

罗黎勇

香港置地设计中心 助理总经理

-

 

何晓先生具有30年的从业经历,对TOD、商业综合体、大型地下空间设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是深圳国土规划资源局及深圳市工务署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分会理事。曾任奥雅纳董事兼中国区建筑设计负责人和香港LWK建筑师事务所董事,参与完成的城市综合体及TOD项目包括重庆长嘉汇、成都IFS、成都龙湖西宸天街、贵阳花果园双塔及海豚广场、深圳港铁天颂等,项目屡获国家及地区建筑勘测学会的奖项。2018年凭长嘉汇弹子石老街项目获得有全球房地产奥斯卡奖之称的“MIPIM Asia最佳零售商业金奖”。


# 01

建筑师不能太傲慢

 

DT: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设计之路的?

 

何晓:我是在武汉出生长大,本科念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前往香港大学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1990年开始,我在香港做了整整30年的建筑师,直至2020年,我进入了香港置地。我大概是在2006年进入的香港LWK建筑师事务所,这家公司2013年在创业板上市,2016年转的主板,期间我做了四年的执行董事。2018年到2020年间,我担任的是英国奥雅纳顾问公司董事兼中国区建筑设计负责人。

 

 

DT:在此期间中,您主要负责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何晓:主要有三类:高端住宅产品的设计、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TOD,即所谓轨道与物业结合开发的项目。

 

 

DT: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不仅体量巨大,其实往往更考验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会面临更复杂的困难。在操盘的众多项目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何晓:比如成都龙湖西宸天街,当时龙湖天街刚刚升级到2.0版,他们开始做很多场景化的设计,我们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给的时间特别短,应该是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们就做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那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在不断地与成都龙湖的各个部门进行交圈,每天的工作强度基本上在12-15个小时。最终,这个项目创造了龙湖天街系列里的先河,也作为龙湖天街的标准应用到了其他的项目中。

 

还有贵阳花果园双塔及海豚广场,可以说这是贵阳的神盘之一。这个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很复杂,下面还有溶洞,而且贵阳当年的建造费用非常低,我们需要营造出高端的形象,同时又需要实现成本的要求,此外还要保证它能成为城市地标,因此,我觉得这是我当年做得比较难的一个项目。

 

此外,上面提到的TOD项目,有深圳港铁天颂项目,它是首个港铁在国内单独开发的业务,同时,也是国内首个TOD类型的项目,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是开先河的项目。

 

 

DT:您从业整整30余年,先后于奥雅纳、香港LWK建筑师事务所任职,您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何晓:我进入香港LWK建筑师事务所的时候,当时公司不到200人,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了超过1000人规模的上市公司。因为我是做方案出身的人,所以除了设计专业能力,在我看来,抗打击力也是一名好的建筑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比较经得起折腾的人,安藤忠雄写过一本书《屡战屡败》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实际上他是引用曾国藩的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认为,“屡败屡战”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此外,我认为好的设计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要关注人。无论是商业,还是住宅项目,其实设计师最终要关注的是使用者。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会面对很多规范、很多数字,但我们不能忘记了对人的关怀。建筑师不能太傲慢,不能无视你的受众、最终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成都龙湖西宸天街

-


7.png8.png

深圳港铁天颂(来源:菲菲楼市)

-


# 02

住宅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

 

DT:您认为成功的商业项目通常具备哪些特点?设计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何晓:一方面,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讲求效率,就是得房率,当得房率越高的时候,他们的产出就会越大。但问题是,如果极致追求得房率、设计标准化,那么结果就会变成“千城一面”或者每一个商场长得一模一样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客户维度去看,商业场所需要很多场景,因为如果希望吸引消费者,那这个场所就不能是单纯的购物空间,而是一个可以满足消费者日常公共生活需求的社交空间。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客户需求,营造不同的场景。

 

也就是说,当效率特别高的时候,商场可能会特别闷,消费者也不会有兴趣前往。但当你做了特别大的空间来融纳足够的场景,得房率可能就会不够,这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评效收益。

 

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师,在商业项目中,如何平衡开发商和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于做得有特色、做得好看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考验的就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了。

 

 

DT:可否结合具体案例来谈谈您一直以来坚持怎样的设计理念?

 

何晓:我用两个案例来说明:

 

第一,重庆长嘉汇项目。它是一条100多年的老街,我们去的时候这条街已经拆完了,但是政府希望能够在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最后我们用了接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

 

这个项目是对城市的文脉在现代商业语境当中的一种延续,一方面,我们有很多材料是由当地的非遗手工艺人亲手打造的,我们认为这是对人文、对历史、对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以及中华文化中流传的工匠精神的一种关怀。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有很多现代商业逻辑支撑的。此外,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我们对重庆文化的解读,以及对这座城市本身、对这个地块的理解。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

 

第二,重庆光环项目。这个项目起源于纪录片《苍穹之下》,一部反映了中国当时严峻的空气污染情况的纪录片。当时香港置地中国区的总裁凌常峰先生召集了我们这一批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有一天中国环境变得很糟糕,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绿植环绕的场所?我们或许不能改变一个国家,不能改变一座城市,但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当消费者进入到我们的商场里,他们能够重获一个空气清新的空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这一点,我们相信这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怀。所以,网红植物园最开始其实并不是为了变成网红,而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

 

 

DT:您一直在地产领域,操盘过众多商业综合体项目,您如何看待当下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何晓:疫情之后确实有很多变化,国人的消费习惯、交流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对健康安全的态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第一,电商确实变成了一种消费的常态,并且将来可能会持续发生。

第二,人们办公或者工作交流状态也有所改变,远程办公变成了一种常态。

第三,人们对开放空间的需求增加,因为密闭空间更容易传播病毒。

第四,人们对医疗环境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国家医疗设施条件,以及对特别极端的公共医疗事件的应对方式,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些冲击,针对商业地产项目,我的建议是:从系统而言,对整个商场封闭空间中的空气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除尘、除菌,甚至于参数化管理、不同的分区管理的形式等等;从商业空间而言,疫情之后,对户内、户外环境的互相交流,甚至于更多户外空间的存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这是疫情对商业地产的两个最大的冲击。

 

此外,现在的实体店常常是线下体验店的存在,因此商业空间本身也需要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会针对不同的人群设定不同的场景。以前可能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会做场景,但现在商业设计也需要跨界,与艺术品、文化事件、公共空间发生关联,提升整体的场景感,最终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

 

现在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做商业地产,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坚持长期主义。香港置地之所以做商业空间,其实是为了给周边的住宅产品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购物环境,甚至社交环境,这个场所变成了城市中一个公共空间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购物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城市中没有这些大型的商业空间的存在,实际上这个城市就会变成一座“ 卧城”,我们的住宅产品也就变成了一间卧室。

 

所以,我们认为住宅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抛开商业地产来谈住宅产品,我觉得是有缺陷的。

 

重庆长嘉汇

用地面积:359504平方米

-


重庆光环

-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

-


# 03

建设“韧性城市”,追求生态共存

 

DT:“理想之城”是首届设计趋势大会的主题,它同时也是近期热播的一部关于中国建筑行业现状的电视剧的名字,请问您对“理想之城”这四个字有什么样的理解?

 

何晓: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不同的理想,也有过很多对理想之城的理解。曾经历史上的理想城市,可能是一个宗教的场所,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殿、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我们开始崇尚伦敦、纽约这些物质丰富的城市。实际上,理想之城是人对精神的一种追求,或者是对物质的极致追求。

 

及至今天,一座理想城市可能已经开始考虑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问题。在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当下,人是不是还能无穷尽地掠夺自然资源?对于动植物品质的多样性我们有怎样的看法?我们如何从高消费转变为低能耗?所以我认为,“理想之城”应该是要关怀地球,追求生态共存。

 

如何建设“理想之城”?

 

第一,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达标”,这既是国家要达到的目标,更是全世界要达到的目标,这将会是未来城市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二,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在大量极端天气发生的背景下提出的,当全球面对急剧恶化的环境,过去可能是50、100、500年一遇的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在今天频频发生,人们开始考虑应对的方案。因此,未来理想城市当中,城市或者建筑本身应该如何面对极端天气?我们作为城市的建造者、规划者,应该要能够提前预估问题,并提出相应预案,让城市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依旧能够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保持“韧性”。


DT:您如何看待设计之于城市的作用?

 

何晓: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跟你讲个故事,我大学毕业以后面试的第一份工作,带我的师傅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建筑吗?”然后我就把我从学校里学的所有理论知识背书一样地说了一遍,建筑是材料,是光线,是比例,是空间的流动等等,讲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师傅就回了我一句话,他说,你跟我讲了半个小时关于建筑的方方面面,但是我的问题你没有回答,什么是建筑?我当时沉默了。

 

最后,我的师傅跟我说:Architecture is lifestyle,建筑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自从离开了山洞之后,其实所有的居住空间都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是我们建造出来的。所以,为什么我说“设计之于城市的作用”是个伪命题,其实所有的人类最伟大的城市都是经过设计出来,并且一定是通过很多设计师穷尽一生精力去设计出来的。


DT:能否分享一下,您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何晓:最近我们在做的最激动人心的项目是香港置地·上海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这个是我们去年投到的单综土地价格最高的一块地,计容面积大概有110万方,总建面超过170万方的大型商业金融项目,沿着黄浦江有超过一公里的展示面。它将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3.0版本,绝对值得期待。

 

DT LOGO.jpg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DT人物 logo.jpg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顾过去,正视当下,看见未来

 

翻开《DT趋势人物》访谈集,你将迅速发现这是一座扎根地产设计领域横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研究的智库,我们与活跃在海内外地产、设计界一线的领军人物展开深入对话,回溯成功企业发展历程,发现与分析前沿信息,同时呈现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思考。


# 出品


出品 logo.png


总编 / Melody

执行主编 / Sunday Yang

产品总监 / Jeff

华南主编 / Nina Fang


原创内容,非授权不可转载